返回

第五十五章 沙盘沙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五章 沙盘沙盲 (第2/3页)

分人,不同的动作惯用手是不一样的。如有的人“扔”用右手,而“接”用左手;写毛笔字的大部分人惯用右手,但拿汤勺惯用左手的人并不少。还有一些动作需双手协同,如刨镐、锄地、持锹、挥杆等。单手动作惯用某一侧手的人,双手动作的主导手有可能是另一侧的手。如果考虑到将腿、脚的动作综合考虑进来,问题就更复杂了。跳、蹬、踏、蹭等等动作,有些百分百的“右撇子”,腿脚的动作却偏偏以左侧为主导。

    在七国的蒙学馆或者星殿的学童当中,大约有一到两年的识字过渡期,这一、两年的时间正是考察学童究竟有没有成为文曲星君潜力的黄金时期。其中判定的标准之一便是能否从沙盘上书写白文顺利的晋级到“写”出碑文。

    学童们一旦错过了这一到两年的过渡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蒙学馆里,就会从左撇子的习惯当中被强行纠正回来成为右撇子,比如说用回右手拿筷子和用右手写毛笔字。关于这一点,据说是旧历前朝的习俗,也就这么流传保持了下来。

    “由此可以猜测,之所以用左手写碑文必定是有原因的。”吴星自言自语道:“碑文的‘书写习惯’是先从上到下,写完一行字,然后每一行字再从右到左排列;而白文的‘书写习惯’是先从左到右,写完一排字,然后每一排字再从上到下排列。”

    “永字八法,用于解字的时候,尤其是“永”字,最为注重笔画的顺序和字体的架构,习字练字常用的便是“米字”格,每一个“永”字必须得分八个笔画写完。教书先生不仅仅会反复强调笔序、架构的重要性,而且一旦发现学童笔序不对便会直接抽手掌心以示惩戒,笔序相对架构而言重要许多。”

    “而小时候阿爸阿妈教我写九字真言的时候,同样也是用沙盘,倒不是因为沙盘可以反复写或者成本低,而是因为沙盘可以写出碑文的‘架构’来。我现在都还记得他们当时说过,碑文的这种架构并不是纸面上的架构,而是‘沙盘内’的架构.......碑文为什么要用巨石碑为载体?是因为每一块巨石碑的厚度么?”

    吴星现在便是在白马碑林之中,心中疑惑自然可以从身边的那些巨石碑上去尝试寻找答案。

    “以前看碑文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将碑文直接转化成白文来解读,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每一个碑文需要横七竖八、深浅不一的刻凿那么多下,分成那么多的笔画.......那一次问天前辈也说过,巨石碑上碑文其实并不是工匠用工具刻凿出来的,而是用星笔‘星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