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2/3页)
彻底摘掉“联共”的面具了。由此可以断定,他叫我和贺龙上庐山,一定是居心叵测、心怀鬼胎!叶挺想到这里,激愤地一拍游船里的船板:“看来张发奎想来个杯酒释兵权,这个‘鸿门宴’,我们不能赴!”
一直下意识地注视叶挺神态的叶剑英见他直抒胸臆,方审慎地道出了他此行的目的。他告诉叶挺、贺龙和聂荣臻,汪精卫已和张发奎密谋,这次将叶挺、贺龙召去庐山,是强行命令他们把部队调往被第二方面军控制的德安一带,如果他们不顺从,就趁机解除他们的兵权,以除后患。
贺龙听完愤愤地说:“汪精卫和张发奎这一手可谓用心良苦啊!”
叶挺鄙夷地一笑:“这就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狐狸再狡猾,也骗不过好猎手。”
大家哈哈一笑,欢快的笑声伴着碧波飞扬。
心直口快的贺龙急切地问道:“下一步怎么行动?”
聂荣臻当即宣布临时中央*****会的决定:叶挺部队和贺龙部队,即日内以最快速度向江西省会南昌集结。
“第二十四师明天就出发!”叶挺又一擂船板,“咚”地一声如雷霆落地。
这时的南昌已是**味十足。
这时的南昌又是欢乐的海洋。
当叶挺率第二十四师官兵一开进南昌,整个南昌市立刻像开锅的水一般沸腾了。到处张贴着“欢迎铁军”、“铁军无往不胜”和“打倒蒋介石”一类口号的红绿标语,夹道欢迎的成千上万的群众手持鲜花和赤、橙、黄、绿等各种颜色的小旗,口号声伴着锣鼓声,震响在每个官兵的胸间,从脸上充溢着豪迈和荣光。
但是,在这欢乐洋溢的氛围下,却聚集着疾风暴雨前的岑寂和冷森。
急匆匆从九江赶到南昌的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廖乾吾报告说,张发奎7月29日在庐山与汪精卫、孙科等召开针对南昌可能要发动武装起义的**会议,蛮横地要强行命令叶挺和贺龙部队限期撤回九江,并将以“违抗军令”为名要严查叶挺和贺龙的罪名,还秘密下令逮捕一批像廖乾吾等在第二方面军中的共产党员高级军事干部。由此看来,汪精卫和张发奎真的要向共产党下手了,并且已经对于共产党将在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来取了军事扼制行动。
武装起义刻不容缓!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打着中央旗号的张国焘一再干扰武装起义的决定,致使起义时间久议不决。
如果再延宕下去,革命的武装起义将前功尽弃!
“起义时间,定于8月1日清晨!”两天前到达南昌的周恩来浓眉高挑,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环视着在场的叶挺、贺龙、聂荣臻以及与他一起赶来的刘伯承和朱德,还有张国焘,果断地说,“党派我来组织这次起义,以后有什么情况由我向中央负责!研究一下具体起义方案吧。”他说完稍一停顿,立刻把目光转向朱德,“朱德同志,你当过南昌的公安局长,对南昌敌军的分布与地形熟悉,先谈谈你的意见吧。”
“好,那我就先发表点意见。”身材魁梧的朱德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话,马上响应周恩来的提议,憨厚的脸上显示着对周恩来的信任与尊敬。
说起来,朱德不但与周恩来是老朋友,而且周恩来还是朱德的入党介绍人。朱德这位出生于四川仪陇的壮年汉子,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以后又相继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起义和反对段祺瑞的护法战争。他为了实现改造中国的决心,毅然辞去少将旅长的高官,到上海找陈独秀要求加入共产党,却遭到无情的冷遇。他在气愤和不解之下,断然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去追求革命真理,恰与在德国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周恩来相识。两人一见如故,颇有相见恨晚之感,朱德便向周恩来直吐胸中块垒,并说出自己的渴望,周恩来当即表示愿做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介绍人。从此两个人成了革命的同路人和挚友。北伐战争开始后,朱德投身党的工作。不久,他根据党的指示,在南昌朱培德的第三军主办军官教育团,借机为党培养军事干部,同时兼任南昌公安局长。后来,朱培德开始“**”,朱德设法把党的军事干部派往各地参加农民革命运动,然后他回到党中央所在地武汉三镇。这次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朱德在赣、滇籍的军政人员中有不少故旧,对南昌的情况又熟悉,他便被党中央派回南昌,协助周恩来秘密参与策划武装起义。
“我的意见嘛,根据敌军数量少,参加武装起义的部队多,来取各个击破的办法,速战速决。”朱德的话简单明了,言简意赅,但战略战术却十分明确。
“伯承呀,你的意见呢?”周恩来将目光落在被视为胸有韬略的刘伯承脸上。
“还是先听听贺军长和希夷的吧。”出生于四川开县的刘伯承,身材单薄,又一张白净脸,所以显得像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其实,刘伯承是个典型的外柔内刚的儒将。刘伯承在少年时就抱着“大丈夫当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