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6 可爱任性女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36 可爱任性女友 (第3/3页)

天早起都给自己定个标准。挣够钱了,不管还能挣多少钱,都不出力了,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多好?

    总之,南方人也好、北方人也罢,现在人口迁徙流动的机率比较大,双方的差异现在渐渐在消弭了。时代在进步,我想到我最崇拜的人所说的“环球同此炎凉”。这是个大趋势

    还有:比如說南方很多宗祠、古廟。一個村都有好幾個祠堂,還有南方村莊一般是一村一姓。而北方的村莊夠姓氏比較復雜。南方人的家族氏族觀念比較強。很多村子的房子都是圍繞祠堂而建。一般一個老人去世,新戚外家有五六百人來都是很常見的。(這個也和最後一個有關)

    再講飲食方面,南甜北鹹、南茶北酒,南方人大部分沒有北方人愛喝酒,(也有一些地方比如衣冠南渡的客家人,因為居山地理較寒,喝酒也不少)南方客人來家裏,或者去別人家都是喝茶。另外南方丘陵普遍可以種茶,一個縣都有好幾種茶。北方大平原產糧食,所以出好酒)

    南方人比較迷信,較相信風水。逢年過節甚至每個月初一十五都會燒香拜神。開業、動工、結婚、入宅較大較重要的事,都會請風水先生算吉日良時。

    還有南方的語言很復雜,北方方言都和普通話很相近,南方的方語一個縣都有好幾種方言。甚至於一個鎮子上同方言話說的語調都有所不同。

    同種方言都有很多分枝,甚至於說,兩個人都是講同種話,但是要能久才能反應過來還要用普通話交流。

    南方重男輕女觀念比較牢固,因為歷史原因南方人大部分都是從北方遷下來的,開荒、建家園、抗擊土匪、反抗土著,甚至於刀槍相見,為了生存,男丁就尤為重要。所以在以前一個家庭怎麼樣都應該有兩個男丁不然日子沒法過了。所以以前南方人一家庭有五六個孩子也很常見。

    以至于气候等都是不同的:

    南北差异

    南北差异是指我国南方北方之间的差异,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著差异。

    气候差异

    南涝北旱。z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人文差异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z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产业发达。北方历来是z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z国成立后,北京又是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南方自南宋起就是z国的经济中心,农业发达,同时也是贸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z国东南沿海传入,更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经济上的心态。

    工业差异

    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z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z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z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而z国南方多稀有金属、贵重金属和有色金属等高端工业原料,但缺少煤炭、石油等基础工业原材料,而南方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选择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交通差异

    南船北马。

    z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r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建筑差异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z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同时,东北地区由于降雪量较大,且积雪春天才能融化,为减轻积雪对屋顶的压力,房屋顶高而尖的现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z国著名园林学家万九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