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进京赶考 (第2/3页)
观,都由**埋单。这些福利补贴合起来蔚为壮观,比月薪高多了。
且以宋朝官制的繁杂,职官、差遣、承袭、加恩等等名目繁多的职务加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绝不是只为了名帖上多几个字的,每一项职务都有相应的薪俸发放。假如清朝按宋朝的标准发工资,就和珅身上的几十个职务的工资就够乾隆皇帝喝一壶的了。
没办法,赵宋皇帝就是这么的大方,高薪养廉嘛。所以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别的朝代可能是讽刺贪腐,在宋朝只是事实的简单陈述而已。
至于陈述宋朝官场“官不聊生”的苏轼的《寒食帖》中描绘的“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其实只是对由金领高管变成看门老大爷的极端不适应而已。
史载,苏轼领了工资后,将百文一串,置于梁上,每天用竹竿挑下一串使用。单纯的以购买能力来看,百文大约相当于后世的一百五十块钱。五六人花用虽不宽裕,衣食还是够的,只是想回到醇酒佳人、声色犬马的生活是不太可能了。所以,方仲永觉得那家伙有卖惨的嫌疑。
已经荣幸地成为士大夫一员的方仲永是不差钱的,将近千贯的交子在手,虽不敢说天下我有,但足以保证自己在途中不露宿于荒郊野外,并在京城的生活能够过得比较惬意了。
虽然可能少了邂逅美人的机会,但方仲永此时已经在绞尽脑汁地思索尽享齐人之福的办法,艳遇着实是不敢奢求了。所以,晏居厚包了两艘画舫,一为晏氏一家使用,一艘为方仲永和曾氏兄弟乘坐时,方仲永坚持自己付了船费。
除了有钱,士大夫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有自己的班底,方仲永基本上也已经具备了——仍然是忠叔和李三两位老熟人。本以为前来送行的张攀龙会有些不快,谁知张攀龙一句“早就给你预备好了”就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了。在送给方仲永一百贯交子的“程仪”中还很贴心地夹着忠叔的身契与李三的聘书。
至于大熊,却是以母亲病体未愈不宜远行为由暂时拒绝了跟随。方仲永虽然觉得遗憾,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也是非常强大的理由,万没有不让别人尽孝的说法。
方仲永只得对显得非常羞愧的大熊说:“侍奉母亲,乃孝义也,你无须觉得不好意思。若有一天你愿寻我,可去晏府打听我的行踪。平时也当多多砥砺,莫要就此蹉跎,平白地辜负了你一身所学。我走后,你可去木器行做工,以赡养令堂。若有难处,也可至晏府求助,我已叮嘱晏府管事对你多加照拂。”
大熊红着眼眶道:“公子对在下之恩,必当结草衔环以报!”
方仲永道:“我也不需要你报答什么,只是觉得当今多事之秋,正是你一展所长之际。你貌似粗豪,实则有勇有谋,若是白白埋没了实在可惜。你且好自为之吧!”
心眼这个东西其实是很奇怪的。
想的多了,别人就会说你小心眼,如付船费时晏居厚的评价;想的少了,别人就会说你缺心眼,如曾晔对方仲永花费诸多心思而没有成功地招揽大熊的评价。
方仲永却不认为自己小心眼或者缺心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