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九章 谁先富比较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九章 谁先富比较好 (第3/3页)

。以致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军队时,竟无一人敢战、愿战,那国相后胜力劝齐王建投降。以齐国之富庶,齐王建竟落得个活活饿死的下场,岂不滑天下之大稽?此亦藏富于民之弊端也。”

    “那何谓家国并重呢?”

    “国富民穷,必有内忧;民富国贫,定有外患。唯有民富,国富,才能国强,继而反哺于民。”方仲永如是说。

    “请先言民富。”

    “民富有二,一为富物质,二为富精神。

    富物质易解。即要让民众有衣穿,有饭吃,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还要吃得饱,穿得暖甚至是吃得好,穿得好。

    以农业为例,当农林牧副渔并举,改善耕种之法,培育优良品种,推广新式农具。因地制宜,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扩大牲畜、家禽养殖。再辅以工商之道,可富民矣。

    富精神就是个水磨工夫了,也是我等士人较为擅长的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百姓们吃饱穿暖之后,才能考虑施行教化。毕竟道德文章再好,饿着肚子也是听不下去的。

    但百姓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知道饱暖之后应该做什么?有了闲钱应该怎么办,是一个大问题。学齐国那般骄奢淫逸,不是正途。这时候,就需要士人引导百姓们习礼仪、知荣辱,亦可多创作一些百姓喜闻乐见、引人向善的诗词、话本等。此即所谓的富精神。

    二者皆富,才算是真正的民富。”

    王益拊掌赞道:“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方仲永连道“不敢当”。这都是中学正治内容,确实是“不敢当”别人的赞誉。

    王益道:“贤侄在家乡施行的就是‘农林牧副渔’并举之策了?卓有成效呀!”话题一转又道:“不知贤侄接下来有何打算?是直接去洪州应那路试,还是在临川暂歇?若是在此处暂歇的话,老夫还有处别业,可供贤侄读书之用。”

    方仲永道:“多谢大人美意,只是在下出门的时间已是不短,想先回家一趟,免得父母挂念。待安顿好家中些许琐事,直接从金溪出发往洪州应试,恐不能再到临川拜见大人。万望海涵。”

    王益洒脱地说:“不妨事,来日方长嘛!仲永啊,你是我那内弟的弟子,老夫与你也颇为投缘。喊老夫一声‘世叔’,是否更显亲近啊?”

    方仲永沉吟道:“是,世叔。”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