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激战奥运之二:失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章 激战奥运之二:失算 (第2/3页)

力度很难控制,双方的失误大大增加。对于守门员更是不利,扑球极易脱手。因此,两队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多了远射。

    比赛几乎一直在场纠缠,这种天气下,没人敢轻易让人攻到禁区的。国队由于是361阵型,场人数上占据优势,虽然巴拉圭的脚下技术很好,但在雨天也大打扣折,形势对国队十分有利。所以国队在李维和胡兆军的控制下,占据了场上的主动,控球时间达到了55%。但真正的有效的进攻机会却不多。整场比赛,国队有14次射门,只有2次打在门框内,但有3次击门柱或门楣。巴拉圭则只有6次射门,2次射正。

    双方都没得到有威胁的任意球机会。场面只能用沉闷来形容。每个队连续控球时间不会超过2分钟。即使以李维的控球能力,每次拿球后面对2-3名对手的夹击也无可奈何,而在聚集了十多人的场区域传球,加上不少队员的接球技术不过关,每次最多经过两三次传递,球就丢了。感觉就是一大帮人在雨天里肉搏。没有技术,没有战术,拼的就是勇气,体力,意志。而且由于场地的湿滑,常常让人收不住脚,结果就是人仰马翻。黄牌满天飞。国队队长杜威,场大将胡兆军,阎嵩,王新欣都先后吃了黄牌,巴拉圭的4号,8号,14号,17号,也都领到黄牌。比赛快结束的时候,巴拉圭17号再度领到黄牌被罚下场。最终尽管国队几个队员拼到抽筋,但却不得不接受0:0的现实。

    而在另外一块场地上,西班牙并不轻松的以2:1勉强战胜智利。

    比赛结束后,国队内气氛显得十分凝重,如今的形势不要说实现8强目标,就是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的最低目标:进球。都显得那么难以实现。3次门柱让大家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2002年世界杯上的法国,和人们总结的一个规律:一个队击门柱次数太多,说明幸运已经离他而去,前途堪忧。

    国内虽然也一片悲声,但对于国奥队员的拼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