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西藏探险队 (第2/3页)
极为不利。希姆莱突然想起上次在西藏听说的那个神秘传说,就和希特勒进行了密谈,希特勒眼前一亮,居然有这好东西,赶紧去寻找。1943年,另一支探险队出发了。
二战前夕,纳粹德国曾对中国西藏开展了一次秘密考察。和出于政治妄想而展开探险的军人有别,这支队伍中的学者满怀探索未知世界的梦想,并收获颇丰。这趟非凡旅程取得的学术成就,不可避免地因为同纳粹政权的瓜葛而蒙尘。
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因丰富的藏品而闻名。比大厅里那具恐龙骨架名气更响的,是一排柜子里存放的3000余件动物标本——它们来自80年前的中国西藏地区。在那个年代,这些珍贵的标本是如何漂洋过海的?其背后的故事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感。
二战爆发前不久,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谢弗和一群纳粹党卫军成员远赴西藏。探险队员白天忙着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与飞禽走兽,晚上则把自己关在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里,畅饮产自东普鲁士的杜松子酒。
这场现代科学史上最具争议的考察之一收获颇丰。谢弗和他的同事不仅得到了上万件标本,还获赠各种富于异域风情的工艺品,它们至今仍被保存在德国中部小城加特斯莱本。同等重要的还有总长17500米的胶卷,外加一封西藏地方**领导人致“希特勒阁下”的信件。
至于这封现存于巴伐利亚州图书馆的信为什么从未被送到希特勒手上,答案如这次行动的真实目的一样模糊不清。有传言称,党卫队头目希姆莱命令谢弗等人搜寻有金色卷发的“始祖雅利安人”,德国军方还要求探险队寻找适于在寒冷地区使用的战马。
觊觎西藏的英国人以警惕的目光打量着这群不速之客。如后世的一些历史学家所言,纳粹德国想提前探索亚洲腹地,或许是觉得德国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有可能在这里相撞。
现在,德国学者皮特·迈耶-胡辛的新著《纳粹在西藏》给出了相对平衡的见解。通过对原始档案的分析,他得出结论:这趟前往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的旅程具有两重属性:党卫军策划的秘密行动,以及学者对未知世界的求索。
年轻科学家面临危险诱惑
作为这场冒险的主角,恩斯特·谢弗年轻时就在自然科学界崭露头角。父亲是成功的商人,谢弗却很反感生意场上的勾心斗角,上中学时经常去山中狩猎。开始系统地学习生物学后不久,这位高材生和美国百万富翁布鲁克·多兰二世成了朋友。后者打算前往闭塞的中国西南部地区考察,需要一位能干的伙伴。
1931年,两人首次进入中国川藏交界地带的原始森林。根据多兰的回忆,谢弗展现了优秀猎手的本色,很快,他们的行李里就塞满了动物毛皮,不仅有喜马拉雅斑羚、鬣羚和扭角羚,还有大熊猫。
美国费城自然科学院发现了谢弗的才干,将其招揽为特邀研究员。回国后,谢弗凭借在旅程中记录下的文字赚了一笔稿费。1933年,德国进入纳粹统治时代,这位学者依然醉心于荒野的呼唤,和“美国佬”多兰在长江源头又待了差不多两年。
当这位学术新星在多兰的豪华牧场庆祝26岁生日时,向他献殷勤的除了美国人,还有纳粹政权的宣传部门乃至军队——根据希特勒与希姆莱的授意,后者试图为第三帝国的西藏探险计划披上学术外衣。
彼时,欧美人想象中的西藏隐藏着无限的秘密。虽然英国在20世纪初就派遣士兵用武力打开了西藏的大门,但此后30多年间,当地仍处于封闭状态,拒绝外国人游览。
西藏的封闭进一步激发了纳粹德国对它的兴趣。1936年春,希姆莱发了一封越洋电报给谢弗:“请返回德国,有要事相商。”后者同意了。
战争结束后,谢弗曾懊悔地表示,自己和后来成为大屠杀设计者的希姆莱结盟,是“这辈子最后悔的错误”,但梅耶-胡辛的新书指出,谢弗的举动完全是出于功利动机。
谢弗意识到,摆在自己和党卫军之间的是笔“浮士德式的交易”。在希姆莱及其亲信那里,所谓“雅利安史前文明论”十分流行,这些人宣称,雅利安人的祖先很早就建立了现代化国家,后来毁于天灾。到20世纪,只有喜马拉雅山附近还有这个“超级人种”的残余。
数十年来,公众舆论紧抓不放的正是纳粹德国西藏探险活动的政治意涵。在文学家笔下和互联网上,以科学家身份卷入这场活动的谢弗,也被描绘成寻找圣杯的希特勒门徒。
这种观点随着一尊“来自太空的佛像”的曝光而登峰造极。这尊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