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集宁战役(四) (第2/3页)
在集宁附近歼灭傅部援军的计划,已不可能实现,如继续恋战,处境将更加不利。在这种情况下,部队被迫于当晚放弃集宁,撤出战斗,向东北方向转移。
集宁一战失利后,傅作义部主力继续向大同逼近,企图与大同守军配合,对围城部队实施夹击。形势对执行既定的攻城计划十分不利,大同不宜再围。9月16日,为寻求新的战机,晋察冀军区决定撤围大同,杨成武等部开往老根据地易县集结。大同集宁战役遂告结束。
集宁一战,傅作义出尽了风头。9月20日,他得意忘形,在绥远《奋斗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致毛**的公开电》,百般揶揄中共方面:
然你们相信武力万能,调集了十七个旅,五十一个团之众,企图在集宁歼灭国军,城郊野战和惨烈巷战,继续达四昼夜,最后你们终于溃败了。
当你们溃退的前一天,延安广播且已宣布本战区国军被你们完全包围,完全击溃,完全歼灭,但次日的事实,立刻给了一个无情的证明,证明被包围被击溃被歼灭的不是国军,而是你们自夸所谓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贺龙所部、聂荣臻所部,以及张宗逊、陈正湘、姚喆等的全部主力。
朱德特将此电分发全体将士,“请将不如激将”。
大同集宁战役历时一个半月,晋察冀、晋绥军区部队密切协同,并肩作战,歼灭敌1个师大部、3个师各一部等,共1.2万余人,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但战役未能达到攻城、打援的预期目的,尤其是未能歼灭傅作义部主力于集宁城下,使张家口乃至整个解放区面临更为不利的局势。
聂荣臻主动承担了责任,认为自己“有考虑不当之处”,同时认为前线指挥存在失误: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发起大同战役,有考虑不当之处。因为大同敌人的兵力虽不雄厚,而城防设施是颇为坚固的。当时,我军既没有重武器配备,又缺乏攻坚战经验,哪里有把握攻下大同?在当时装备很差的条件下,只能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在攻城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打援上,集中优势兵力,争取在运动中歼灭前来救援大同的敌人,那后果就会大不相同了。……再加上后来集宁方面战场指挥的错误,就导致了这次战役的失利。
作为战役的具体组织者,张宗逊也作了反思,认为包括自己在内都存在“战术上轻敌”:
战役没有打好,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不少部队刚由游击队编成,战斗力不强,打运动战尚不成熟,就打大规模的攻坚战,是很勉强的。
其二,这次战役具有初战性质,不慎初战,一开始就张大口去打有坚强设防的大同,未能发挥我军打运动战、打小据点的长处。
其三,当时有夺取敌占城镇的风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