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四章 晓之以理 (第2/3页)
永庆吃了几口辣菜,虽然有点微辣,但十分可口,很符合女孩子口味。
“江南菜,还真有独到之处。”赵德昭也评价了一句。
“南方这几年变化很大,物品丰富,百姓丰衣足食,已经很少有灾民出现饿肚子情况,普遍生活条件,要优于中原百姓了。”
苏宸实话实说,因为这些日子攻入淮北、河南之地后,他发现这里大宋百姓生活条件还是很艰苦的,乡下农户口粮储存很少,而且都是一些苞米面、粟米等,大米、面食很少,勉强不挨饿,可是一旦有战乱、水灾、蝗灾、旱灾出现,影响了秋收,那次年就要出现饥荒了,经济基础非常不稳定。
赵德昭、永庆听完有些沉默,二人都是大宋皇室,也听过一些关于江南变富的传闻,似乎这个江左苏郎,不光能写诗词和武侠,能带兵打仗屡出奇谋,连治理地方、做生意也是一绝。他负责治理江浙一带,统一规划,办理了官窑、官坊等,设置出海渡口,做出口贸易,稳定物价,制定合理关税,重新定义士农工商的价值观念,还发行吴国新的货币,做了交子银票,可在吴国同行,大大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这些事情,他们听闻后,都觉得这个苏宸实在是文武全才,而且想法奇特,简直就是惊世奇才。
今日当面听他说出一些,心中更是唏嘘,大宋发展还真比不了。
“来,起杯,敬两位使者。”苏宸表面客气,对二人敬酒,赵德昭、永庆感到受宠若惊,连忙举杯,饮下杯中酒。
“苏元帅的才情和能力,我们在汴京城早有耳闻,其实在数年前,您的诗词在北方流传,我们都有读过您写的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些词,我们少时在国子监读书时候可是没少背诵。”
赵德昭忍不住夸赞,他比苏宸小了六七岁,当年苏宸十八岁穿越的时候,赵德昭才十一二岁,刚好是读书的时候,被翰林学士教过苏宸的词句,记忆深刻。
如今,二人面对这个从虚无缥缈走入现实面前的人物,冲击感还是很强烈的,就好像多年的偶像,忽然来到跟前打招呼,还一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