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八 城下之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八 城下之盟 (第3/3页)

身为君王,理应保持理智,切不可意气用事。”赵太后又道:“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这八个字,你要牢记心中。”

    赵王丹道:“孩儿记住了。”

    赵太后见王儿还听得进去自己说的话,面向诸臣,嘱托道:“你们都是先王留下的肱股之臣,理应辅佐王上。王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好令王上更正。”

    诸臣齐声道:“喏。”

    赵太后问道:“燕国的战事,你们怎么看。”

    诸臣齐声道:“请太后定夺。”

    赵太后不喜欢这几个字,又道:“平原君,你是什么意思。”

    平原君听闻赵太后训诫赵王丹话中之语,就琢磨出赵太后心中所想,语调平稳道:“太后,我们反击燕国,就是为了捍卫北疆,震慑燕国。也是向诸侯宣告赵国疆土,不容他国侵犯。我们出兵的目已经达到了,该与燕国言和。”

    赵太后没有立马表态,反问道:“燕国丢了三城,燕下都被我军围困。我们为何不趁势进兵。”

    “守住战果,才叫胜利。”平原君见赵太后示意他继续说下去,又道:“此次,我们大胜,也折损了不少兵力。我们言和,既能占据上风,也能给燕王一个台阶下。”

    赵太后问道:“燕王拒绝言和,又该如何。”

    “战事,比拼的是国力。我们耗不起,燕国更耗不起。我们攻破三城,兵围燕下都,燕国上下已经是人心惶惶。燕王继位不正,既怕我们旧事重提,联合齐国伐他,又担忧臣民反对他。燕王处境艰难,比我们更想尽快结束战事。”

    赵太后平静地问道:“燕王不顾民意,拒绝言和,又该如何。”

    平原君道:“我们先礼后兵。燕王拒绝言和,我们就只能与之开战。”

    赵太后又问了很多大臣,皆是主张言和。赵太后见大臣都没有话说,看着赵王丹问道:“王儿,你认为呢?”

    “孩儿附和叔父之言。”赵王丹闻母后和平原君之间的对话,收获颇丰。原来,母后是亲自为他演绎,什么才是为君者该做的、该学的。

    赵太后想了想,又道:“王儿和诸位大臣都赞成言和。我也采纳平原君的意见。”

    赵王这才恍然大悟,其实,母后的态度很明确。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离合格的君王,还要一段很艰难的路要走。

    平原君道:“太后,臣相信不日就会收到来自燕王言和的国书。我们不妨再等上几日。”

    “言和之事,就交给你了。”赵太后语调无力道:“我身体不好,该回去歇息了。”

    赵太后说完,起身便走。

    赵王丹率先道:“恭送母后。”

    诸臣齐声道:“恭送太后。”

    过了三日,燕国求和的国书,果真如平原君所料,送入邯郸。不一样的是国书之中,还有来自燕后的家书。平原君心想,“这是燕王留的后手。若赵王丹和诸臣拒绝言和,赵太后也会为了燕后,压制众人主战的意见。”

    平原君见燕王在国书中,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转念又想,心道:“燕王虽是被成安君所扶持,并非是昏聩无能之辈!燕王将会成为继燕昭王之后,影响燕国最伟大的君主。”

    赵王丹收到燕国求和的国书,并没有让平原君北上,前去勘定燕、赵边界,主持议和。而是派了大病初愈的平阳君负责北疆之事。平原君虽知赵王丹的用意,也不生气。相反,他不用管北疆之事,倒也落得轻松自在。

    又过了三日,平阳君率众,前往北疆代郡,来到燕下都。与此同时,燕王也收到赵国答应议和的国书,并让大司寇等主和之人,前往燕下都,与赵议和。

    燕、赵两国派出能臣干将在燕下都河畔举行会盟仪式。赵国这边代表有平阳君、安平君、许历、乐乘等诸多将领。燕国这边阵容也不弱,有大司寇、大司马、下都郡守、昌国君、成安君等人。

    燕国将赵国占领的城池,都划给了赵国,并赔偿了许多财宝。双方互换文书,修订盟书。议和结束,赵国率军撤离燕国境内。燕、赵两国再一次恢复和平。

    燕、赵城下议和之后,燕王见南下有赵、齐两国阻挡,短时间内是不能剑指中原。燕王稳定内政,改变战略,向北击胡开疆,开拓上千里疆土,抵达辽东,并在燕昭王修建的长城基础上,向东扩建长城。数年后,燕王死后,其子燕孝王给其父,谥号“武成”,也就是燕武成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