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燕王求和 (第2/3页)
兵围燕下都,大惊失色,聒噪不已。燕王等了半响,也不见人说话,厉声道:“寡人问你们如何应对,不是来听你们吵架。”
诸臣闻燕王发怒,静默不语。
燕王见诸臣都不说话,抓起近身的竹简,扔了出去,咆哮道:“你们怎么都不说话,哑巴啦!”
诸臣战战兢兢,齐声请罪道:“臣等无能。”
燕王鼻息沉重道:“大司寇,你说,眼前局势,该怎么办。”
大司寇走了出来,迎视着燕王那道威逼的眼神,小心翼翼地回答道:“王上,武垣、中阳、临邑,这三邑是我们的门户。赵国攻破三城,即可兵围燕下都;又可北上,攻我蓟城。如今,我们战事不利,臣认为…”
燕王见他说了一半就不说了,大声问道:“继续说。”
大司寇语调有些颤抖道:“臣…主张…与…赵…言和。”
燕王抬高声调问道:“你说什么。”
大司寇说出了这几个字,反而觉得没那么害怕,高声道:“臣,主张言和。”
燕王不是没听清楚,他说的是什么。他是不敢相信,伐赵之时,群臣皆赞同。战事不利,竟然会有人主张言和。
燕王又喊道:“大司马。”
大司马出列道:“王上,我们起兵十几万伐赵,战事不利,也导致粮草不足,国库空虚。臣,附和大司寇之言,主张言和。”
燕王又喊了几个大臣,这些人都主张,不宜再战,理应主和。
燕王看着诸臣,问道:“你们都是这个意思。”
大殿上附和之音,一波又一波送了过来。
一人道:“王上,我们决不能求和。”
又有几人出列,都主张战。
大司寇问道:“战事不利,燕下都告急。主和,才是上策。”
一人反驳道:“战事不利,乃兵家常事。战局对我们不利,我们保存的军力仍能与赵国一战。”
又一人附和道:“燕下都,地势严峻、城楼坚固、护城河宽阔,且粮草充足,守备完善。区区赵国,岂能破我燕下都。”
前一人道:“不错。燕下都有昌国君亲自坐镇,还有十万精兵。我们何惧赵国。”
大司寇冷声道:“你们别忘了,中阳、武垣也是易守难攻,赵国不一样还是攻破。”
一人高声道:“武垣、中阳虽被赵国攻破。但,赵国也折损了数万兵马。赵国想要攻破燕下都,没有二十万之众,岂能拿下。”
大司马怒斥道:“你们是想燕、赵两国扩大战事不成。”
“战事已开,升级有何尝不可。”
大司寇怒道:“你们这些莽夫,一天就只知道,打,打,打。完全不顾民生,不顾国力。我们和赵国打得两败俱伤,齐国乘虚而入,又该如何。”
一人大笑道:“齐王复国后,选择偏安,不染指中原战事。岂会趁机破我。”
大司马提醒道:“你们别忘了。齐国联合赵国击退了秦国。齐王见我们被赵国打败,会选择安于现状?安平君尚能助赵伐我,齐王见伐燕有利,岂会选择袖手旁观。”
大司寇也道:“王上不宜再战。我们和赵国打得两败俱伤。齐国趁机出兵伐我,东胡人见之也会出兵伐我。我们的国力,还没有达到同时和齐、赵、东胡开战。请,王上下令,停战、言和。”
诸臣附和道:“请王上下令,停战、言和。”
燕王见朝臣大部分人主张言和,唯有少部分人主张言战。燕王心里其实如明镜般,伐赵之时,以大司寇、大司马为首的人根本就不主张伐赵。只不过成安君、高阳君等人主战派强势,压过了他们。其他大臣,见风使舵,也就跟着附和。今,战事不利,主战派皆在伐赵,主和又占据上风。
其实,燕王伐赵是有私心的。一来,赵国丧主、新君年幼、赵太后主政、秦国伐赵,赵国内政、外交一塌糊涂,政局动荡。他伐赵,既可以趁火打劫,为自己雪耻,开疆拓土证明自己是燕国合格的王。其次,他是想通过战争,改变格局,打压成安君等人。
毕竟成安君敢弑杀燕惠王,立他为新君。成安君也可以弑杀他,扶持新王。燕王继位,既要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